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
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
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
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
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
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
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
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
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
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
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
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
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
应尽的职责。
Monday, March 30, 2009
Saturday, March 28, 2009
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 17 ~ 20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
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
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
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
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
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
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
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
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
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
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
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
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
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
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
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
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
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
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
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
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
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
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Thursday, March 26, 2009
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 13 ~ 16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
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
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
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
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
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
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
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
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
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
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
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
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
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
“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
面,思念父母。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
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
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
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
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
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
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
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
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
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
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
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
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
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
“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
面,思念父母。
Tuesday, March 24, 2009
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 9 ~ 12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
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
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
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
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
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
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
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
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
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
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
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
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
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
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
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
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
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
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
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
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
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
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
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
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
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
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
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
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
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
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Sunday, March 22, 2009
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 5 ~ 8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
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
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
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
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
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
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
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
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
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
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
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
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
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
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
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
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
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
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
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
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
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
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
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
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
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
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
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
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
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
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Friday, March 20, 2009
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 1 ~ 4
01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
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
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
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
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
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
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
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
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
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
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
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
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
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
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
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
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
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
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
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
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
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
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
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
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
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
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Thursday, March 19, 2009
很棒的故事
有一個國王在花園中散步,看見一條美麗的七彩小蛇,被困在荊棘的圍籬裡。
這有善心的國王,便挑開圍籬,解救了小蛇,
他對小蛇說:「以後出來遊玩,自己要多加小心。」
第二天,國王在花園裡散步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衣著華麗、威儀無比的人,
國王訝異的問他:「你是什麼人?是如何闖進皇宮的花園?」
人說:「國王不用驚慌,我是龍宮裡的龍王,今天特別來向你表答謝意的。」
為何要感謝我呢?」國王說。
龍王說:「昨天我的小女兒,偷偷跑到您的花園賞花,不小心被圍籬困住了,
幸好您及時解救,否則早就被太陽曬死了,您對龍宮的大恩,我不知如回報,
您要什麼,儘管說出來,我一定會滿足您所願。」
國王聽了,沉呤了半天,
他說:「我的皇宮有許多寶物,實在不缺少什麼但是如果可以的話,
我希望能通曉百畜鳥獸的語言,我經常在觀察鳥獸,
覺得牠們十分有趣可愛,只可惜聽不懂牠們說的話。」
龍王說:「這並不困難,但是您想知道鳥獸語言,
從今天起就不能吃牠們的肉,不可能一邊殘害鳥獸,一邊還能聽懂牠們的話。
您素齋戒七天以後,自然能聽懂鳥獸。」
龍王說完,深深鞠躬致謝,就消失不見了,
國王正在錯愕的時候,空中又傳來龍王的聲音:
「但是您絕對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您聽得懂動物的話,
這個秘密一旦洩露,您的能力就會消了。」
國王依照龍王的囑咐,素食齋戒,
過了七天,到了第七天吃晚飯的時候,
突然就聽見動物的說話。
國王聽到停在屋樑上的兩隻飛蛾說話,
一隻母飛蛾說:「喂!死相!妳去撿那粒掉在地上的飯粒給我吃!」
飛蛾說:「瘋婆子!妳想吃不會自己去撿嗎?」
飛蛾:「你沒看我這麼胖,飛不動嗎?你以前還常說你愛我,連撿一粒飯也不肯!」
公飛蛾:「妳這是活該!叫妳減肥妳老是不肯,
好吃懶做,才會胖成這樣!妳沒看國王和王妃正在用餐,
現在飛去撿飯粒,不是要我的老命嗎?妳是不是愛上別人,想謀殺親夫嗎?」
王聽到這裡,忍不住哈哈大笑。
王妃疑惑的問:「你在笑什麼呢?」
國王說:「沒什麼!沒什麼!」就沉默不語了。
吃過晚餐,國王和王妃喝茶,
又聽見屋頂上的兩隻壁虎在說話,公壁虎說:「讓開,我要過去!」
母壁虎偏偏不肯,擋住公壁虎的去路:
「這麼晚了,你要去哪裡?是不是又要去找隔壁的狐狸精!」
公壁虎說:「神經病!跟妳說過多少次,我跟隔壁的根本沒有關係,
而且人家相夫教子,也不是什麼狐狸精。」
「好!好!你這個死沒良心的,每次都為這個女的和我爭吵,
說!你為什麼老幫她說話?如果沒什麼關係,你跑到隔壁做什麼?」
「我不是去隔壁,我是出去散散心,我快要受不了了!快讓開!」
母壁虎哭起來:「我偏不給你過去,死沒良心的,從前說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現在在一起不到一個月,就受不了 ‧‧‧‧ 嗚嗚嗚 ‧‧‧‧ 。」
兩隻壁虎拉扯半天,一起從屋頂上掉下來,尾巴都斷了,
公壁虎長歎一聲:
「真倒霉!這個月已經第三次摔斷尾巴了。」
國王聽到這裡又大笑不止,茶水都濺了出來,
王妃狐疑的問:「您在笑什麼?」「沒什麼!沒什麼!」國王又沉默了。
從國王聽懂動物說話的那一天開始,就常常無緣無故的笑起來,
這使王妃非常痛苦,心想:「國王心裡一定藏著什麼重大的秘密,
如果我不用生命威脅,他一定不會告訴我的。」
有一天,國王又無故失笑了。
王妃就大鬧起來:「你今天如果不告訴我為什麼笑,我就自殺,死在您的面前。」
國王感到苦惱,但他實在不能把秘密告訴王妃,
就說:「妳先別自殺,等我出去散散心,回來才告訢妳吧!」
國王出門去散心,王妃內心竊喜,在宮中等待。
國王散步走過花園的羊欄時,突然聽見了羊的對話。
母羊說:「親愛的,我懷孕走不動了,你快來揹我!」
公羊說:「走的好好的,幹嘛叫我揹?」
母羊說:「你如果不過來揹我,我就自殺,死在你的面前!」
公羊:「自殺?別說笑了,妳哪裡學到這種愚笨的想法?」
母羊:「我剛剛聽見國王和王妃吵架,王妃索求不遂,就說要自殺,國王馬上就答應
她的要求,自殺是很好的武器呀!我想找你用用看,證明你和從前一樣愛我!」
公羊聽了,哈哈大笑:「說妳笨,妳還真是笨呢!
自殺是全世界最愚笨可笑的行為,動物裡只有人才會那麼愚痴,
沒有別的動物會笨到去自殺,每隻動物都愛惜生命,也有獨立自主的意志,
妳自殺,我又不能代妳死,與我有什麼相干呢?
妳現在是要學沒用的人類自殺,或是做一隻尊嚴的羊,自己走過來呢?」 母羊聽了,靜靜的走向公羊。
羊欄外的國王自言自語:「難道我做為一個國王,智慧不如一隻公羊嗎?」
國王散步回宮,看見王妃還杵在那裡,
王妃說:「你今天如果不告訴我,為什麼總是無緣無故發笑,我一定會自殺的。」
國王說:「我和妳在一起時,經常失笑,是因為想到從前和妳在一起的歡笑時光,
喝茶的時候想到,吃飯的時候也想到,時時刻刻都在想。」
王妃說:「您為什麼不和我分享呢?」
國王說:「放在心裡想比較甜蜜,說出來就沒那麼甜蜜了,
就好像充滿香氣的琉璃瓶,一打開,香氣就散走,再也不能回味了。」
王妃笑著,深情脈脈的看著國王。
國王突然聽見樑上的母飛蛾對公飛蛾說:「你要多多學學,人類多麼甜言蜜語。」
斷尾的母壁虎對公壁虎說:「如果你肯那樣對我說話,我再也不和你爭吵!」
國王又笑了。
喜歡是淡淡的愛;愛是深深的喜歡。
人不會因為獲得許多愛而覺得人生有意義
卻會因為付出許多愛而越肯定生命的價值
生活多一點真心
昨天看到兩隻螞蟻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鬍鬚就向相反方向爬去。
爬了很久以後 .... 突然都感到遺憾,在這樣廣大的時空中,體型如
此微小的同類不期而遇。
「可是我們竟沒有彼此擁抱一下。」螞蟻心中想著:
隨著宇宙空間的新開拓,我們的體型更加微小了,
什麼時候,還能碰見幾隻可以碰一下觸鬚 ..打聲招呼,
然後對視良久,終於緊緊擁抱的螞蟻? :
來一次世間,容易嗎?
有一次相遇,容易嗎?
叫一聲朋友,容易嗎? :
仍然是那句話——
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這有善心的國王,便挑開圍籬,解救了小蛇,
他對小蛇說:「以後出來遊玩,自己要多加小心。」
第二天,國王在花園裡散步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衣著華麗、威儀無比的人,
國王訝異的問他:「你是什麼人?是如何闖進皇宮的花園?」
人說:「國王不用驚慌,我是龍宮裡的龍王,今天特別來向你表答謝意的。」
為何要感謝我呢?」國王說。
龍王說:「昨天我的小女兒,偷偷跑到您的花園賞花,不小心被圍籬困住了,
幸好您及時解救,否則早就被太陽曬死了,您對龍宮的大恩,我不知如回報,
您要什麼,儘管說出來,我一定會滿足您所願。」
國王聽了,沉呤了半天,
他說:「我的皇宮有許多寶物,實在不缺少什麼但是如果可以的話,
我希望能通曉百畜鳥獸的語言,我經常在觀察鳥獸,
覺得牠們十分有趣可愛,只可惜聽不懂牠們說的話。」
龍王說:「這並不困難,但是您想知道鳥獸語言,
從今天起就不能吃牠們的肉,不可能一邊殘害鳥獸,一邊還能聽懂牠們的話。
您素齋戒七天以後,自然能聽懂鳥獸。」
龍王說完,深深鞠躬致謝,就消失不見了,
國王正在錯愕的時候,空中又傳來龍王的聲音:
「但是您絕對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您聽得懂動物的話,
這個秘密一旦洩露,您的能力就會消了。」
國王依照龍王的囑咐,素食齋戒,
過了七天,到了第七天吃晚飯的時候,
突然就聽見動物的說話。
國王聽到停在屋樑上的兩隻飛蛾說話,
一隻母飛蛾說:「喂!死相!妳去撿那粒掉在地上的飯粒給我吃!」
飛蛾說:「瘋婆子!妳想吃不會自己去撿嗎?」
飛蛾:「你沒看我這麼胖,飛不動嗎?你以前還常說你愛我,連撿一粒飯也不肯!」
公飛蛾:「妳這是活該!叫妳減肥妳老是不肯,
好吃懶做,才會胖成這樣!妳沒看國王和王妃正在用餐,
現在飛去撿飯粒,不是要我的老命嗎?妳是不是愛上別人,想謀殺親夫嗎?」
王聽到這裡,忍不住哈哈大笑。
王妃疑惑的問:「你在笑什麼呢?」
國王說:「沒什麼!沒什麼!」就沉默不語了。
吃過晚餐,國王和王妃喝茶,
又聽見屋頂上的兩隻壁虎在說話,公壁虎說:「讓開,我要過去!」
母壁虎偏偏不肯,擋住公壁虎的去路:
「這麼晚了,你要去哪裡?是不是又要去找隔壁的狐狸精!」
公壁虎說:「神經病!跟妳說過多少次,我跟隔壁的根本沒有關係,
而且人家相夫教子,也不是什麼狐狸精。」
「好!好!你這個死沒良心的,每次都為這個女的和我爭吵,
說!你為什麼老幫她說話?如果沒什麼關係,你跑到隔壁做什麼?」
「我不是去隔壁,我是出去散散心,我快要受不了了!快讓開!」
母壁虎哭起來:「我偏不給你過去,死沒良心的,從前說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現在在一起不到一個月,就受不了 ‧‧‧‧ 嗚嗚嗚 ‧‧‧‧ 。」
兩隻壁虎拉扯半天,一起從屋頂上掉下來,尾巴都斷了,
公壁虎長歎一聲:
「真倒霉!這個月已經第三次摔斷尾巴了。」
國王聽到這裡又大笑不止,茶水都濺了出來,
王妃狐疑的問:「您在笑什麼?」「沒什麼!沒什麼!」國王又沉默了。
從國王聽懂動物說話的那一天開始,就常常無緣無故的笑起來,
這使王妃非常痛苦,心想:「國王心裡一定藏著什麼重大的秘密,
如果我不用生命威脅,他一定不會告訴我的。」
有一天,國王又無故失笑了。
王妃就大鬧起來:「你今天如果不告訴我為什麼笑,我就自殺,死在您的面前。」
國王感到苦惱,但他實在不能把秘密告訴王妃,
就說:「妳先別自殺,等我出去散散心,回來才告訢妳吧!」
國王出門去散心,王妃內心竊喜,在宮中等待。
國王散步走過花園的羊欄時,突然聽見了羊的對話。
母羊說:「親愛的,我懷孕走不動了,你快來揹我!」
公羊說:「走的好好的,幹嘛叫我揹?」
母羊說:「你如果不過來揹我,我就自殺,死在你的面前!」
公羊:「自殺?別說笑了,妳哪裡學到這種愚笨的想法?」
母羊:「我剛剛聽見國王和王妃吵架,王妃索求不遂,就說要自殺,國王馬上就答應
她的要求,自殺是很好的武器呀!我想找你用用看,證明你和從前一樣愛我!」
公羊聽了,哈哈大笑:「說妳笨,妳還真是笨呢!
自殺是全世界最愚笨可笑的行為,動物裡只有人才會那麼愚痴,
沒有別的動物會笨到去自殺,每隻動物都愛惜生命,也有獨立自主的意志,
妳自殺,我又不能代妳死,與我有什麼相干呢?
妳現在是要學沒用的人類自殺,或是做一隻尊嚴的羊,自己走過來呢?」 母羊聽了,靜靜的走向公羊。
羊欄外的國王自言自語:「難道我做為一個國王,智慧不如一隻公羊嗎?」
國王散步回宮,看見王妃還杵在那裡,
王妃說:「你今天如果不告訴我,為什麼總是無緣無故發笑,我一定會自殺的。」
國王說:「我和妳在一起時,經常失笑,是因為想到從前和妳在一起的歡笑時光,
喝茶的時候想到,吃飯的時候也想到,時時刻刻都在想。」
王妃說:「您為什麼不和我分享呢?」
國王說:「放在心裡想比較甜蜜,說出來就沒那麼甜蜜了,
就好像充滿香氣的琉璃瓶,一打開,香氣就散走,再也不能回味了。」
王妃笑著,深情脈脈的看著國王。
國王突然聽見樑上的母飛蛾對公飛蛾說:「你要多多學學,人類多麼甜言蜜語。」
斷尾的母壁虎對公壁虎說:「如果你肯那樣對我說話,我再也不和你爭吵!」
國王又笑了。
喜歡是淡淡的愛;愛是深深的喜歡。
人不會因為獲得許多愛而覺得人生有意義
卻會因為付出許多愛而越肯定生命的價值
生活多一點真心
昨天看到兩隻螞蟻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鬍鬚就向相反方向爬去。
爬了很久以後 .... 突然都感到遺憾,在這樣廣大的時空中,體型如
此微小的同類不期而遇。
「可是我們竟沒有彼此擁抱一下。」螞蟻心中想著:
隨著宇宙空間的新開拓,我們的體型更加微小了,
什麼時候,還能碰見幾隻可以碰一下觸鬚 ..打聲招呼,
然後對視良久,終於緊緊擁抱的螞蟻? :
來一次世間,容易嗎?
有一次相遇,容易嗎?
叫一聲朋友,容易嗎? :
仍然是那句話——
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Wednesday, March 18, 2009
四十二品因果錄 - 第四十二品 香女勸夫修行
昔日江南池州青陽縣,有一李百萬長者,夫婦持齋修行。僅生二女,長女名曰:春雲,次女名:秋月。家中設立女堂。
有一日,佛祖壽誕之辰,大眾登堂拜佛。時屬秋天,春雲、明月隨班拜佛,有一到人課誦經卷,忽然風移花氣,道人聞花味清香,回頭一觀,見春雲容貌美麗,二人相顧有愛慕之心,被佛祖謫貶轉世道人,投在馬家出世,名曰:馬玉。長成至十六歲之時,盡日學習弓馬,春雲投在謝家出世,名曰:香女。父母二人開舖酒店,香女自幼持齋戒殺,勸父母同進玄門持齋,將酒店改為茶坊。
有一日馬玉遊山射獵回來,看見茶坊清靜幽雅,遂入茶店中買茶止渴。看見香女容貌十分雅色,隨托冰人求聘。香女對冰人曰:「彼欲娶我為妻,須著從我五常事,我方肯嫁他人。」冰人問曰﹔為何五常事,願聞其詳?
香女答曰﹔「一不殺牲害命,別做生涯,捨棄弓馬,與四生結業。二不偷盜,有恩思報為義,廣行方便,莫作非為。三不妄行非道,無禮之事,長幼有序,四恩總報。四不痴迷為智,必須持齋修行,求明師妙訣,脫離生死。五退武略為信,盡除妄想。修十善好事,始終如一。」冰人遂作別香女,來到馬家。
馬玉就問起親事如何?媒人就將香女所言,要從他五件事,一一說了一遍。馬玉曰:五件具是好事,我今從他,遂許了親事。馬玉就棄了弓馬,勤苦讀書。後擇吉日迎娶香女為妻。馬玉勤苦讀書後,出任官拜池州府,一家欲上任,香女乃不貪富貴,自願守靜,翁姑看見香女持齋,心中不悅,將香女趕出鄉間居住。
有一日,馬玉回家。欲帶著家眷隨任,聞知香女在鄉間居住,遂親往到鄉間見香女。馬玉曰:「吾今為官,你同吾上任,作了一品夫人,豈不富貴榮華,何苦在此修行。」
香女作偈曰:
挑水煎茶並種菜 你說榮華不愛我 其中滋味少人知 世上無物堪比止
馬玉聞得此偈,心中思曰:「婦人常能守靜,我盡日為官,勞勞碌碌,反為功名所累。俗云:半世功名百世冤,陽間由我作,罪業何人當,都不如同香女持齋修行,學道求佛懺悔,勝為官也。馬玉不貪痴愛,心開悟知前因。
馬玉做偈曰:
昨夜人家作道場 賽緣佳人可主張 嬌粧休到玄墻走 自身造業自身當
害了如來親赤子 永墬幽冥苦慘傷 僧若誦經休走過 失他一字受災殃
香女做偈曰:
持齋修行進道場 悟知前因自主張 做福不如來避罪 景可別處逞風光
暇(火旁)煉修成舍利子 勤參道德證金身 這是人間走一過 永在西方離災殃
馬玉與香女加進修行,其後夫婦二人修成正果。
有一日,佛祖壽誕之辰,大眾登堂拜佛。時屬秋天,春雲、明月隨班拜佛,有一到人課誦經卷,忽然風移花氣,道人聞花味清香,回頭一觀,見春雲容貌美麗,二人相顧有愛慕之心,被佛祖謫貶轉世道人,投在馬家出世,名曰:馬玉。長成至十六歲之時,盡日學習弓馬,春雲投在謝家出世,名曰:香女。父母二人開舖酒店,香女自幼持齋戒殺,勸父母同進玄門持齋,將酒店改為茶坊。
有一日馬玉遊山射獵回來,看見茶坊清靜幽雅,遂入茶店中買茶止渴。看見香女容貌十分雅色,隨托冰人求聘。香女對冰人曰:「彼欲娶我為妻,須著從我五常事,我方肯嫁他人。」冰人問曰﹔為何五常事,願聞其詳?
香女答曰﹔「一不殺牲害命,別做生涯,捨棄弓馬,與四生結業。二不偷盜,有恩思報為義,廣行方便,莫作非為。三不妄行非道,無禮之事,長幼有序,四恩總報。四不痴迷為智,必須持齋修行,求明師妙訣,脫離生死。五退武略為信,盡除妄想。修十善好事,始終如一。」冰人遂作別香女,來到馬家。
馬玉就問起親事如何?媒人就將香女所言,要從他五件事,一一說了一遍。馬玉曰:五件具是好事,我今從他,遂許了親事。馬玉就棄了弓馬,勤苦讀書。後擇吉日迎娶香女為妻。馬玉勤苦讀書後,出任官拜池州府,一家欲上任,香女乃不貪富貴,自願守靜,翁姑看見香女持齋,心中不悅,將香女趕出鄉間居住。
有一日,馬玉回家。欲帶著家眷隨任,聞知香女在鄉間居住,遂親往到鄉間見香女。馬玉曰:「吾今為官,你同吾上任,作了一品夫人,豈不富貴榮華,何苦在此修行。」
香女作偈曰:
挑水煎茶並種菜 你說榮華不愛我 其中滋味少人知 世上無物堪比止
馬玉聞得此偈,心中思曰:「婦人常能守靜,我盡日為官,勞勞碌碌,反為功名所累。俗云:半世功名百世冤,陽間由我作,罪業何人當,都不如同香女持齋修行,學道求佛懺悔,勝為官也。馬玉不貪痴愛,心開悟知前因。
馬玉做偈曰:
昨夜人家作道場 賽緣佳人可主張 嬌粧休到玄墻走 自身造業自身當
害了如來親赤子 永墬幽冥苦慘傷 僧若誦經休走過 失他一字受災殃
香女做偈曰:
持齋修行進道場 悟知前因自主張 做福不如來避罪 景可別處逞風光
暇(火旁)煉修成舍利子 勤參道德證金身 這是人間走一過 永在西方離災殃
馬玉與香女加進修行,其後夫婦二人修成正果。
Monday, March 16, 2009
四十二品因果錄 - 第四十一品 清風明月柴人能行
昔日如來佛祖清閑無事,就刻二身柴人,一身名曰:清風、一身名曰:明月。如來佛祖叫他往東,他就往東去;如來叫他往西,就往西去。如來叫他去挑水,就挑水;如來叫他煎茶就煎茶。
有一位徒弟看見師傅呼清風明月。這二身柴人,叫他往東就往東去,叫他往西就往西去,叫他挑水就挑水,叫他煎茶就煎茶。徒弟回來照師傅之樣,就刻二身柴人,亦就叫他,盡都不動。
徒弟對師傅言曰:爾刻二身柴人,叫他往東就往東,叫他往西就往西,叫他挑水就挑水,叫他煎茶就煎茶,弟子看師傅樣,照樣刻二身柴人,為何叫他都不動?未知是何緣故?
師傅答曰:「我同爾去看便之破縫。」
師傅來到看見柴人,就對徒弟言曰:「爾看不真,刻得不像,身刻得過高,肚刻過大,因此爾叫他都不動。」我替爾再改改。就將身刻短,將肚刻小,果然再叫他就會行。
如來作偈曰:
若要脩道只在勤 君子謀道不謀食 此中意味無修持 滅食之人可能知
有一位徒弟看見師傅呼清風明月。這二身柴人,叫他往東就往東去,叫他往西就往西去,叫他挑水就挑水,叫他煎茶就煎茶。徒弟回來照師傅之樣,就刻二身柴人,亦就叫他,盡都不動。
徒弟對師傅言曰:爾刻二身柴人,叫他往東就往東,叫他往西就往西,叫他挑水就挑水,叫他煎茶就煎茶,弟子看師傅樣,照樣刻二身柴人,為何叫他都不動?未知是何緣故?
師傅答曰:「我同爾去看便之破縫。」
師傅來到看見柴人,就對徒弟言曰:「爾看不真,刻得不像,身刻得過高,肚刻過大,因此爾叫他都不動。」我替爾再改改。就將身刻短,將肚刻小,果然再叫他就會行。
如來作偈曰:
若要脩道只在勤 君子謀道不謀食 此中意味無修持 滅食之人可能知
Saturday, March 14, 2009
四十二品因果錄 - 第四十品 閻羅王的三封警告信
有一天,閻羅王升殿,鬼卒們一陣呼喊助威後,一個白髮稀疏的老頭兒,和一個年輕人被押上殿來,跪伏在公案前面。
「大人饒命呀!我實在是無辜的,不明不白的,被欽差老爺強捉來審判。大王,我太冤枉了,我還沒有把家財分配好,我還…..。」老頭兒看見閻羅王不但不知害怕,反而一連大喊冤枉。
「住口!」閻羅王把桌子拍的陣天價響:「你知道這裡是什麼地方?我是什麼人?膽敢高聲大喊叫。」
「我….我….」老頭兒被閻羅王的威嚴嚇呆了,一時而說不出話來。
「哼!」閻羅王把臉一沉,從鼻裡冷哼一生說:「你生前作惡多端,非重重懲罰你不可,現在我問你的話,趕快從實招來。」
「我…..願意說實話,不過我說了實話之後,還……還請大人開恩。」老頭兒戰戰兢兢的說。
「我問你,你生前騙了隔壁王老太婆的一比養老費,來裝修理你的花園。這件事情有沒有?」閻羅王摸摸鬍子問道。
「有,有。」老頭兒把頭而低下。
「還有,你又串通後街的『大肚子』販毒,和姓「高」的西藥商製造假藥害人,到底有沒有這回事?」
「有,有。」老頭兒把頭垂到地下去了。
「這樣說來,你還有什麼冤枉的!」閻羅王瞪著銅鈴似的兩眼,拍著桌指著老頭兒說:「讓你活到七十六歲已經夠便宜你啦!來人啊!打這老頭兒抓去落油鍋。」
「報告大人!」老頭兒聽要被送去下游鍋,下的臉色慘白,連忙一連磕幾個響頭:「我生前無惡不作,固然罪有應得,但是,大王呀!你為什麼不早些警告我,讓我及早做點好事,積些德來補償我的過失呢?」
「胡說!」羅王又把桌子一拍:「我不早已發出三封信警告你嗎?」
「沒……沒有呀」老頭兒結結巴巴的回答:「大王,你別開玩笑了,什麼時候你寄過三封信給我?」
「你這老頭兒是不是嚇糊塗了?先擦擦鼻涕,清醒一下,我再仔細問你。」閻羅王改變口氣說:「現在我問你,你配上這父老花眼鏡是什麼時候?」
「讓我想想…….」老頭抓抓頭皮,想了半天:「對了,那是我五十歲的那天冬天,有一天,當我做在安樂椅看報紙時,突然覺得字跡模糊,兩眼昏花,於是第二天我便去配了一副眼鏡。」
「對了,那就是我寄給你的第一封信。」閻羅王瞇起眼睛,一本正經的說:「這便是警告你離死期不遠了。」
「哪!」老頭兒驚訝的抬起頭來:「那就是你給我的第一封警告信嗎?」頓了頓,又問:「那麼以後的兩封信又是怎樣寄給我的呢?」
「當你女兒從遠道,趕來替你做六十歲生日那天,你不是為了貪吃一根雞骨頭,把門牙咬斷嗎?從那天起,你的牙齒便漸漸脫落,到目前你的牙齒都快掉光,這就是我給你的第二封警告信。」閻羅王啜了一口茶,接著又說:「那過了一年,你的頭髮由黑轉白,由白而逐漸脫落,掉得你變成一個幾乎禿頭的老人,難道第三封信你沒有收到嗎?你真是糊塗到家了,居然不知道?來人呀!把他帶下。」
老頭兒被閻羅王說的啞口無言,只得哭哭啼啼的跟著鬼差去受刑罰。
接下去第二個受審問的那年輕人,閻羅王翻翻生死簿,搖著頭向他說:「你本來是個有為的青年,為什麼不轟轟烈烈的做一番好事,卻要落到這惡道裡來?」
「不錯,我也覺得自己死的太冤枉,太沒有價值了!」青年振振有詞的回答:「何況,我的眼未花,髮未白,牙齒沒有脫落,也根本沒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更沒有收到你的警告信,我死得的確太冤枉呀!」
「唉!年輕輕的怎麼你也這樣迷糊?」閻羅王嘆口氣說:「我的警告信怎好千篇一律呢?」
「那麼,大王寄給我的警告信又是怎樣的呢?」
「你記不記得鄰居有個與你同年的青年?」
「對,他是張寡婦的兒子,我們是從小一塊長大的好朋友。」青年毫不思索的說。
「你的好朋友現在什麼地方?」閻羅王又問道。
「他?他不是在四年前患肺病死了嗎?」
「不錯,他死的那天,也就是我第一封警告信寄達的日子。」
「大王,我的身體比他健壯得多,怎麼可以與這個肺癆鬼相比呢?」年輕頓著腳,生氣的反駁道。
「我說你糊塗一點也沒錯。」閻羅王也吹起鬍子,瞪起眼睛:「人怎麼能夠永遠不生病?雖然你沒患過肺病,可是也永遠保持不壞的身體呀!我早知道你看不懂我第一封信的意義,所以,在那少年死後不久,再給你寄去一封信……。」
「第二封信我還是沒有收到。」年輕打斷閻羅王的話。
「混蛋!」閻羅王聽他這麼說,氣得破口大罵:「與你同住三年的表哥,有一天平白無故的死了,那就是警告你有一天也會遭到他同樣的命運。誰知,你還不知醒悟,一天到晚糊裡糊塗不知修行,迷戀生死,我急得上個月又寄一封限時信給你……。」
「限時信,別開玩笑,我根本沒接過什麼限時信。」
「蠢才!」閻羅王差點氣昏了頭:「你怎麼那麼笨?你們村裹四、五個小孩,那天不是在敲打一顆手榴彈?結果轟然一生,炸得三個頭破血流,受了重傷,兩個當場一命嗚呼,這樣說你應該知道吧?那就是告訴你,並不是老年人才會到我這兒來報到,年輕人,小孩子也照樣被送到我這裏來。黃泉路上無分老少。」
閻羅王滔滔不絕的說:「不過,卻有一種人例外,不需要到我這裏來,那就是在陽世行善悟道的人,因為他們活著時只知造福人群,服務社會,所以能夠了脫生死,前往極樂世界。」
「大王,我懂得你的意思了,下輩子我一定照你的話去做。」青年感動得眼淚直流,心中很懊悔在世時沒替社會多出一份力。
「既然你能夠了解我的意思,那最好不過。現在我放你回陽,投胎再生,希望你切記我的話。」說完,擊鼓退堂,留下年輕人,一步步的走出森羅寶殿,向著理想的方向奔去。
※ ※ ※ ※
﹝按﹞從這篇故事,我們得到下列兩點啟示:
一、生死有命:你我什麼時候要死,早就因為自己前世所做的宿業而被神明安排好了,所以,你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死;也許明天,下月,來年。
二、靈魂不滅:肉體是假我,死後旋即腐化;靈魂才是真我,永不死滅。故死不是一了百了,還有審判,善人得享福報,惡人要受殘酷的刑罰。佛教更有按人生前所做善惡,而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輪迴的理論。
所以,我們活著一天,就要積極的趕緊行善,消極的諸惡莫做,不要以為還年青,語云:「莫謂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的確是事實,能不令人警惕嗎?
「大人饒命呀!我實在是無辜的,不明不白的,被欽差老爺強捉來審判。大王,我太冤枉了,我還沒有把家財分配好,我還…..。」老頭兒看見閻羅王不但不知害怕,反而一連大喊冤枉。
「住口!」閻羅王把桌子拍的陣天價響:「你知道這裡是什麼地方?我是什麼人?膽敢高聲大喊叫。」
「我….我….」老頭兒被閻羅王的威嚴嚇呆了,一時而說不出話來。
「哼!」閻羅王把臉一沉,從鼻裡冷哼一生說:「你生前作惡多端,非重重懲罰你不可,現在我問你的話,趕快從實招來。」
「我…..願意說實話,不過我說了實話之後,還……還請大人開恩。」老頭兒戰戰兢兢的說。
「我問你,你生前騙了隔壁王老太婆的一比養老費,來裝修理你的花園。這件事情有沒有?」閻羅王摸摸鬍子問道。
「有,有。」老頭兒把頭而低下。
「還有,你又串通後街的『大肚子』販毒,和姓「高」的西藥商製造假藥害人,到底有沒有這回事?」
「有,有。」老頭兒把頭垂到地下去了。
「這樣說來,你還有什麼冤枉的!」閻羅王瞪著銅鈴似的兩眼,拍著桌指著老頭兒說:「讓你活到七十六歲已經夠便宜你啦!來人啊!打這老頭兒抓去落油鍋。」
「報告大人!」老頭兒聽要被送去下游鍋,下的臉色慘白,連忙一連磕幾個響頭:「我生前無惡不作,固然罪有應得,但是,大王呀!你為什麼不早些警告我,讓我及早做點好事,積些德來補償我的過失呢?」
「胡說!」羅王又把桌子一拍:「我不早已發出三封信警告你嗎?」
「沒……沒有呀」老頭兒結結巴巴的回答:「大王,你別開玩笑了,什麼時候你寄過三封信給我?」
「你這老頭兒是不是嚇糊塗了?先擦擦鼻涕,清醒一下,我再仔細問你。」閻羅王改變口氣說:「現在我問你,你配上這父老花眼鏡是什麼時候?」
「讓我想想…….」老頭抓抓頭皮,想了半天:「對了,那是我五十歲的那天冬天,有一天,當我做在安樂椅看報紙時,突然覺得字跡模糊,兩眼昏花,於是第二天我便去配了一副眼鏡。」
「對了,那就是我寄給你的第一封信。」閻羅王瞇起眼睛,一本正經的說:「這便是警告你離死期不遠了。」
「哪!」老頭兒驚訝的抬起頭來:「那就是你給我的第一封警告信嗎?」頓了頓,又問:「那麼以後的兩封信又是怎樣寄給我的呢?」
「當你女兒從遠道,趕來替你做六十歲生日那天,你不是為了貪吃一根雞骨頭,把門牙咬斷嗎?從那天起,你的牙齒便漸漸脫落,到目前你的牙齒都快掉光,這就是我給你的第二封警告信。」閻羅王啜了一口茶,接著又說:「那過了一年,你的頭髮由黑轉白,由白而逐漸脫落,掉得你變成一個幾乎禿頭的老人,難道第三封信你沒有收到嗎?你真是糊塗到家了,居然不知道?來人呀!把他帶下。」
老頭兒被閻羅王說的啞口無言,只得哭哭啼啼的跟著鬼差去受刑罰。
接下去第二個受審問的那年輕人,閻羅王翻翻生死簿,搖著頭向他說:「你本來是個有為的青年,為什麼不轟轟烈烈的做一番好事,卻要落到這惡道裡來?」
「不錯,我也覺得自己死的太冤枉,太沒有價值了!」青年振振有詞的回答:「何況,我的眼未花,髮未白,牙齒沒有脫落,也根本沒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更沒有收到你的警告信,我死得的確太冤枉呀!」
「唉!年輕輕的怎麼你也這樣迷糊?」閻羅王嘆口氣說:「我的警告信怎好千篇一律呢?」
「那麼,大王寄給我的警告信又是怎樣的呢?」
「你記不記得鄰居有個與你同年的青年?」
「對,他是張寡婦的兒子,我們是從小一塊長大的好朋友。」青年毫不思索的說。
「你的好朋友現在什麼地方?」閻羅王又問道。
「他?他不是在四年前患肺病死了嗎?」
「不錯,他死的那天,也就是我第一封警告信寄達的日子。」
「大王,我的身體比他健壯得多,怎麼可以與這個肺癆鬼相比呢?」年輕頓著腳,生氣的反駁道。
「我說你糊塗一點也沒錯。」閻羅王也吹起鬍子,瞪起眼睛:「人怎麼能夠永遠不生病?雖然你沒患過肺病,可是也永遠保持不壞的身體呀!我早知道你看不懂我第一封信的意義,所以,在那少年死後不久,再給你寄去一封信……。」
「第二封信我還是沒有收到。」年輕打斷閻羅王的話。
「混蛋!」閻羅王聽他這麼說,氣得破口大罵:「與你同住三年的表哥,有一天平白無故的死了,那就是警告你有一天也會遭到他同樣的命運。誰知,你還不知醒悟,一天到晚糊裡糊塗不知修行,迷戀生死,我急得上個月又寄一封限時信給你……。」
「限時信,別開玩笑,我根本沒接過什麼限時信。」
「蠢才!」閻羅王差點氣昏了頭:「你怎麼那麼笨?你們村裹四、五個小孩,那天不是在敲打一顆手榴彈?結果轟然一生,炸得三個頭破血流,受了重傷,兩個當場一命嗚呼,這樣說你應該知道吧?那就是告訴你,並不是老年人才會到我這兒來報到,年輕人,小孩子也照樣被送到我這裏來。黃泉路上無分老少。」
閻羅王滔滔不絕的說:「不過,卻有一種人例外,不需要到我這裏來,那就是在陽世行善悟道的人,因為他們活著時只知造福人群,服務社會,所以能夠了脫生死,前往極樂世界。」
「大王,我懂得你的意思了,下輩子我一定照你的話去做。」青年感動得眼淚直流,心中很懊悔在世時沒替社會多出一份力。
「既然你能夠了解我的意思,那最好不過。現在我放你回陽,投胎再生,希望你切記我的話。」說完,擊鼓退堂,留下年輕人,一步步的走出森羅寶殿,向著理想的方向奔去。
※ ※ ※ ※
﹝按﹞從這篇故事,我們得到下列兩點啟示:
一、生死有命:你我什麼時候要死,早就因為自己前世所做的宿業而被神明安排好了,所以,你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死;也許明天,下月,來年。
二、靈魂不滅:肉體是假我,死後旋即腐化;靈魂才是真我,永不死滅。故死不是一了百了,還有審判,善人得享福報,惡人要受殘酷的刑罰。佛教更有按人生前所做善惡,而有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輪迴的理論。
所以,我們活著一天,就要積極的趕緊行善,消極的諸惡莫做,不要以為還年青,語云:「莫謂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的確是事實,能不令人警惕嗎?
Thursday, March 12, 2009
四十二品因果錄 - 第三九品 如來佛祖勸黃華
昔日,如來佛祖下山,勸世度人,行至十字街頭,遇著有一位黃華長者,如來佛祖就勸化黃華長者,呼曰:「賢友,你同我入山去持齋修行,後來免得生死輪迴受苦,你意下如何?」
黃華長者答曰:「持齋我卻愛。未瞞師父說,我三件事未曾做了。」
如來就問曰:「有何三件之?。」
黃華答曰:
「第一件者,大厝未曾起;
第二件事,父母生養大恩未報;
第三件事,諸兒女未曾婚嫁娶。因此不能同你持齋修行。等待我這三件事做完,就同你去持齋修行。」
如來見黃華不肯,修行遂辭別而去。
黃華長者,回到家中,叫木匠蓋屋,至上樑之日,木匠就在大厝上做工,黃華長者出來觀看,不覺屋頂斧頭掉落,正中在黃華長者頂門上,登時就死去。一家大小盡哀哭,家中榮富兒子,就去大街市中,請和尚到家中,做了道場好事,兒子就將長者肖影,掛在粉壁上。
有一日如來佛祖下山,勸化度人,打從這裡過‧觀看黃華長者肖影掛在粉壁之上,說曰:「你前日說三件事做完,就來同我持齋修,今日你卻一件事都未曾做,為何你的肖影,就掛在這粉壁上。」
如來作偈曰:
昔日長者街上行 今朝壁上掛肖影
可恨閻君不相就 何不容他三願成
好結緣時且結緣 莫待今年與來年
今年是有今年事 不覺無常在眼前
再作偈嘆曰:
營造廳堂猶未已 堂上哭聲身已死
哭人盡是分錢人 原來口哭心歡喜
黃華長者答曰:「持齋我卻愛。未瞞師父說,我三件事未曾做了。」
如來就問曰:「有何三件之?。」
黃華答曰:
「第一件者,大厝未曾起;
第二件事,父母生養大恩未報;
第三件事,諸兒女未曾婚嫁娶。因此不能同你持齋修行。等待我這三件事做完,就同你去持齋修行。」
如來見黃華不肯,修行遂辭別而去。
黃華長者,回到家中,叫木匠蓋屋,至上樑之日,木匠就在大厝上做工,黃華長者出來觀看,不覺屋頂斧頭掉落,正中在黃華長者頂門上,登時就死去。一家大小盡哀哭,家中榮富兒子,就去大街市中,請和尚到家中,做了道場好事,兒子就將長者肖影,掛在粉壁上。
有一日如來佛祖下山,勸化度人,打從這裡過‧觀看黃華長者肖影掛在粉壁之上,說曰:「你前日說三件事做完,就來同我持齋修,今日你卻一件事都未曾做,為何你的肖影,就掛在這粉壁上。」
如來作偈曰:
昔日長者街上行 今朝壁上掛肖影
可恨閻君不相就 何不容他三願成
好結緣時且結緣 莫待今年與來年
今年是有今年事 不覺無常在眼前
再作偈嘆曰:
營造廳堂猶未已 堂上哭聲身已死
哭人盡是分錢人 原來口哭心歡喜
Wednesday, March 11, 2009
四十二品因果錄 - 第38品 窮子獻破杉作千佛衣
昔曰,有一如來佛祖,下山來化千佛衣,行到鄉村市鎮,四處人人喜捨布衣。有窮子夫婦二人,作乞丐求化度日,見人人喜捨布衣,作千佛衣,窮子夫婦相議曰:「咱因前生失修,今生無緣,並無功果可作,不如將這破衣衫,獻上如來佛祖,替咱二人做千佛衣,有分多少是好。」
有一日,如來佛祖化千佛衣而來,窮子夫婦就對如來佛祖言曰:「你今日來化做千佛衣,人人都有喜捨布衣,與師父做千佛衣,我夫婦二人,命願障礙,並無布衣贈與師父做千佛衣,卻有這件破衣衫,乞求師父慈悲,替我夫婦作千佛衣。」
來佛觀見這窮子夫婦二人願捨真心,就與他授記曰:「你夫婦二人,後來得衣食充足。」如來佛祖回到寺中,即命徒弟做千佛衣。
經過一月,千佛衣已做畢,如來佛看窮子夫婦衣做無分。如來佛祖問曰:「你眾人將窮子夫婦破衣衫,做在何處去?」徒弟答曰:「師父那布衣都做有剩,耍破衫何用?」如曰:「你等不知,窮子夫婦是願捨真心,你將窮子破衣衫提去溪邊洗洗,曝乾返來,與他做得有分。」眾弟子信受,乃將破衣杉提到溪邊去洗。
如來佛祖演法,將衣衫被水流去,迦葉用手盡力拔不住,迦葉就演法,將須彌山來壓,亦壓不住。
如來叫阿難,你將米提一粒去壓,自然就定。阿難將米提一粒去壓,果然衣杉就定。
迦葉問曰:「師兄,我將須彌山驅來壓不定,你提一粒米來壓,因何就定?」阿難答曰:「西天一粒米,勝重須彌山。」遂將破衣衫洗淨,曝乾提回寺中,交與師父。
如來佛祖對眾信徒言曰:「若將窮子夫婦破衣衫,披在背上者,登為四品羅漢果位。」後窮子夫婦多蒙如來授記以後,果然衣食充足,榮華富貴。
有一日,如來佛祖化千佛衣而來,窮子夫婦就對如來佛祖言曰:「你今日來化做千佛衣,人人都有喜捨布衣,與師父做千佛衣,我夫婦二人,命願障礙,並無布衣贈與師父做千佛衣,卻有這件破衣衫,乞求師父慈悲,替我夫婦作千佛衣。」
來佛觀見這窮子夫婦二人願捨真心,就與他授記曰:「你夫婦二人,後來得衣食充足。」如來佛祖回到寺中,即命徒弟做千佛衣。
經過一月,千佛衣已做畢,如來佛看窮子夫婦衣做無分。如來佛祖問曰:「你眾人將窮子夫婦破衣衫,做在何處去?」徒弟答曰:「師父那布衣都做有剩,耍破衫何用?」如曰:「你等不知,窮子夫婦是願捨真心,你將窮子破衣衫提去溪邊洗洗,曝乾返來,與他做得有分。」眾弟子信受,乃將破衣杉提到溪邊去洗。
如來佛祖演法,將衣衫被水流去,迦葉用手盡力拔不住,迦葉就演法,將須彌山來壓,亦壓不住。
如來叫阿難,你將米提一粒去壓,自然就定。阿難將米提一粒去壓,果然衣杉就定。
迦葉問曰:「師兄,我將須彌山驅來壓不定,你提一粒米來壓,因何就定?」阿難答曰:「西天一粒米,勝重須彌山。」遂將破衣衫洗淨,曝乾提回寺中,交與師父。
如來佛祖對眾信徒言曰:「若將窮子夫婦破衣衫,披在背上者,登為四品羅漢果位。」後窮子夫婦多蒙如來授記以後,果然衣食充足,榮華富貴。
Monday, March 9, 2009
四十二品因果錄 - 第三十七品 貧婆施淡飯三生因果
昔日,有一貧戶,夫婦二人。家貧尚能樂善布施喜捨,曾供辟支佛一餐飯,得福無量,不出數年間來,家道富厚興隆。但夫婦中年,尚未有子息。有一日,其婦勸丈夫曰:「如今咱夫婦年近四旬,未有一子可傳後嗣,當娶側室,倘生一子,亦可接續宗嗣。」夫制止曰:「你婦人楊花水性不定,恐後來你心生嫉妒,至使妻妾反目,令人取笑反不便。」其婦曰:「是我強你娶妾,安敢嫉妒反目。」如此勸他三次,其夫就娶了一妾。
入門以後,妾身有孩,果生一子。其夫與妾甚然親愛,後其婦果然就懷恨。
一日其夫出外未回,其子在床上安睡,大婦將針插入兒子頭上頂心,兒子登時死去。其夫回來,看見兒子死去,惱恨不已。咒罵大婦曰:「此子必是你害死,非是別人也。」遂以杖擊之,其婦受杖不過,即發誓曰:「此子若是我害死,使我後世復為女身,丈夫被蛇咬死,兒子被虎吞去並水流,家被火燒滅,使我自生自食自死自埋。」其夫見妻發痛誓乃止。
其婦數年間,福盡氣消身死,轉世復為女人身,出嫁於深山之中。一日夫婦母子欲往外家省親,行至半路,丈夫被大蛇咬死,母子將丈夫身屍收埋,逕往外家。行不數里,遇著一大溪,將長子放在溪邊,就將次子先抱過溪去,行到半溪之中,回頭一看,長子被虎吞了,慌忙欲救回,失手將次子墬落水而亡,時首尾不能相顧,竟自回家而去。行到半途,遇著鄉人言曰:「你今反來何事,你外家失火,你父母盡被火燒死了,你今回去也無益。」
婦聞此言,啼哭不止,竟自化自食,日間街中求乞,夜間古廟住宿。有一日,遇著一人屠宰為活,心性剛強,好酒賭博,常常飲得大醉,半夜歸家,此人中年無妻,見此婦青春,就娶他為妻。一日屠宰在外飲得大醉半夜回來,這婦在廳中伺候,倘若有怠慢,即時毒打。是夜那婦臨盆生產之時,其夫呼喚,無人答應,將們打入,怒罵不止。婦答曰:「你不在家,我因分娩,不得伺候你。」夫言曰:「我不在家,此子何來?」就將答曰:「你不在家,我因分娩其子投入鍋中煮之,令婦自食,倘有抗拒不食,即將杖打死。婦畏夫惡威,無可奈何自食,夜深見夫睡去,婦即逃走出外,依然作乞婦,在街路求乞。忽然番兵來侵犯地界,將此婦拿去為妻,但番國有這規例,夫若先死,婦必同他活埋。
不覺數年後,番兵病死,婦照規例而行。婦仰天嘆曰:「我前生作何惡孽,金生受此苦報?」當時辟支佛在半空中叫聲曰:「你還三世因果,今當如願,後世為比丘尼,苦修證果位。」婦聞言禮拜辟支佛,就同穴活葬。後世果為比丘尼,修成正果。
偈曰:
諱愆因發願 孽債如言一一還
入門以後,妾身有孩,果生一子。其夫與妾甚然親愛,後其婦果然就懷恨。
一日其夫出外未回,其子在床上安睡,大婦將針插入兒子頭上頂心,兒子登時死去。其夫回來,看見兒子死去,惱恨不已。咒罵大婦曰:「此子必是你害死,非是別人也。」遂以杖擊之,其婦受杖不過,即發誓曰:「此子若是我害死,使我後世復為女身,丈夫被蛇咬死,兒子被虎吞去並水流,家被火燒滅,使我自生自食自死自埋。」其夫見妻發痛誓乃止。
其婦數年間,福盡氣消身死,轉世復為女人身,出嫁於深山之中。一日夫婦母子欲往外家省親,行至半路,丈夫被大蛇咬死,母子將丈夫身屍收埋,逕往外家。行不數里,遇著一大溪,將長子放在溪邊,就將次子先抱過溪去,行到半溪之中,回頭一看,長子被虎吞了,慌忙欲救回,失手將次子墬落水而亡,時首尾不能相顧,竟自回家而去。行到半途,遇著鄉人言曰:「你今反來何事,你外家失火,你父母盡被火燒死了,你今回去也無益。」
婦聞此言,啼哭不止,竟自化自食,日間街中求乞,夜間古廟住宿。有一日,遇著一人屠宰為活,心性剛強,好酒賭博,常常飲得大醉,半夜歸家,此人中年無妻,見此婦青春,就娶他為妻。一日屠宰在外飲得大醉半夜回來,這婦在廳中伺候,倘若有怠慢,即時毒打。是夜那婦臨盆生產之時,其夫呼喚,無人答應,將們打入,怒罵不止。婦答曰:「你不在家,我因分娩,不得伺候你。」夫言曰:「我不在家,此子何來?」就將答曰:「你不在家,我因分娩其子投入鍋中煮之,令婦自食,倘有抗拒不食,即將杖打死。婦畏夫惡威,無可奈何自食,夜深見夫睡去,婦即逃走出外,依然作乞婦,在街路求乞。忽然番兵來侵犯地界,將此婦拿去為妻,但番國有這規例,夫若先死,婦必同他活埋。
不覺數年後,番兵病死,婦照規例而行。婦仰天嘆曰:「我前生作何惡孽,金生受此苦報?」當時辟支佛在半空中叫聲曰:「你還三世因果,今當如願,後世為比丘尼,苦修證果位。」婦聞言禮拜辟支佛,就同穴活葬。後世果為比丘尼,修成正果。
偈曰:
諱愆因發願 孽債如言一一還
Saturday, March 7, 2009
四十二品因果錄 - 第三十六品 喜運度古靈
昔日,有一和尚,名曰古靈,收有一徒弟,名叫喜運。這喜運為人小心謹慎,早晚奉佛堅心,奉侍師父不離左右。古靈看喜運如此小心孝敬,一日對喜運言曰:「你跟隨我有許多年,我並無法對付你,我聞知江西省,一位馬祖師,盡日開堂說法,道德深高,你可速往拜他為師,若是有得法回來,我當反拜爾為師父。」
喜運受命而去,行道江西,不幸馬祖師三日前已圓寂了。有一位徒弟名曰百丈,在禪房奉祀馬祖師香火。喜運行到靈前下拜,嘆曰:「弟子千里而來,不幸馬祖師圓寂,真是弟子緣薄。」百丈見他言語殷切,虔心求拜,就問曰:「我師與道友有何眷屬因緣?」喜運答曰:「我師與你師二人曾會道,深知爾師道德深高,命弟子前來拜他為師,不幸令師已圓寂了,是弟子命薄緣淺,不得會面,可痛可傷。」百丈言曰:「吾師雖然圓寂,其法尚留在東土。」
喜運聞言心中轉喜,遂拜百丈為師。跟隨三年奉侍,百丈就要試他有真心否,遂詐病對喜運言曰:「我身發熱,口渴難忍,思欲飲百丈深潭之水,奈此時天色將晚,何能取得?」喜運答曰:「不妨,弟子就去取泉水來。」百丈言曰:「今晚風雨交作,天色昏暗,此時寸步難行。」喜運答曰:「此亦不妨,弟子即時就取來,不須師父掛意。」喜運就冒風雨淋漓到百丈深潭。取泉水回來之時,看見天氣清朗,萬里無雲,一輪明月清潔光明。
喜運作偈曰:「狂風冒雨去 披星戴月回 不知身有苦 只恐病難痊。」
喜運作偈已畢,行到半途,百丈師顯化一隻老虎阻住歸路,試他有堅心否。喜運看見老虎阻路,並無害怕之心,就對虎言曰:「我有負你前業?」老虎將頭點點。喜運曰:「若有欠你前因,我師父因得病口渴,待我將泉水捧與師父飲了,方出來還你前因。」虎頭點點,即時退去。喜運將水捧到寺中,與師父飲了。喜運就下拜曰:「弟子蒙師父大恩,尚未圖報,方纔取泉水回來,途中遇一隻老虎阻路。」百丈問曰:「你焉能脫身?」喜運作偈曰:「弟子對老虎約過,俟捧水回寺吾師飲了後,出去還他前因,不敢失信。」
遂敗辭師父而去,就行到遇虎之所,久不見老虎,遂回到寺中。百丈師看見喜運,果有真心實意,遂把妙法付他。喜運受法回來,古靈問曰:「江西馬祖師,妙法如何?」喜運說曰:「弟子命真薄緣,去江西不幸馬祖師三日前已圓寂,弟子無得法回來。」古靈亦不解其意,竟不再問。有一日,命喜運燒熱湯在房中沐浴,喜運將古靈背上打了一下曰:「好一尊古佛,可惜不靈。」古靈曰:「我雖不靈,亦能得迴光反照。」有一日,古靈在禪房中看經,喜運在外觀見一隻蒼蠅,欲投紙窗而出,連撲數次,不能飛出。
喜運作偈曰:「窗門誤深入 撲窗思飛出 不能鑽過紙 何日出頭時。」
古靈亦不解其意,喜運就將紙窗用指托破,這隻蒼蠅即飛出窗外而去。
喜運作偈曰:「點開通天眼,飛身到瑤池,低聲談佛法,明月照雙渠。」
古靈聞此偈,心中轉悟,你有得法回來,為何瞞我?吾當反拜你為師,喜運便開堂說法,古靈命大眾下拜聽法。
喜運作偈曰:
靈光獨照 秋發傾塵 體露堂堂 不拘文字
心景無染 各自圓明 離諸妄緣 即如如佛
喜運受命而去,行道江西,不幸馬祖師三日前已圓寂了。有一位徒弟名曰百丈,在禪房奉祀馬祖師香火。喜運行到靈前下拜,嘆曰:「弟子千里而來,不幸馬祖師圓寂,真是弟子緣薄。」百丈見他言語殷切,虔心求拜,就問曰:「我師與道友有何眷屬因緣?」喜運答曰:「我師與你師二人曾會道,深知爾師道德深高,命弟子前來拜他為師,不幸令師已圓寂了,是弟子命薄緣淺,不得會面,可痛可傷。」百丈言曰:「吾師雖然圓寂,其法尚留在東土。」
喜運聞言心中轉喜,遂拜百丈為師。跟隨三年奉侍,百丈就要試他有真心否,遂詐病對喜運言曰:「我身發熱,口渴難忍,思欲飲百丈深潭之水,奈此時天色將晚,何能取得?」喜運答曰:「不妨,弟子就去取泉水來。」百丈言曰:「今晚風雨交作,天色昏暗,此時寸步難行。」喜運答曰:「此亦不妨,弟子即時就取來,不須師父掛意。」喜運就冒風雨淋漓到百丈深潭。取泉水回來之時,看見天氣清朗,萬里無雲,一輪明月清潔光明。
喜運作偈曰:「狂風冒雨去 披星戴月回 不知身有苦 只恐病難痊。」
喜運作偈已畢,行到半途,百丈師顯化一隻老虎阻住歸路,試他有堅心否。喜運看見老虎阻路,並無害怕之心,就對虎言曰:「我有負你前業?」老虎將頭點點。喜運曰:「若有欠你前因,我師父因得病口渴,待我將泉水捧與師父飲了,方出來還你前因。」虎頭點點,即時退去。喜運將水捧到寺中,與師父飲了。喜運就下拜曰:「弟子蒙師父大恩,尚未圖報,方纔取泉水回來,途中遇一隻老虎阻路。」百丈問曰:「你焉能脫身?」喜運作偈曰:「弟子對老虎約過,俟捧水回寺吾師飲了後,出去還他前因,不敢失信。」
遂敗辭師父而去,就行到遇虎之所,久不見老虎,遂回到寺中。百丈師看見喜運,果有真心實意,遂把妙法付他。喜運受法回來,古靈問曰:「江西馬祖師,妙法如何?」喜運說曰:「弟子命真薄緣,去江西不幸馬祖師三日前已圓寂,弟子無得法回來。」古靈亦不解其意,竟不再問。有一日,命喜運燒熱湯在房中沐浴,喜運將古靈背上打了一下曰:「好一尊古佛,可惜不靈。」古靈曰:「我雖不靈,亦能得迴光反照。」有一日,古靈在禪房中看經,喜運在外觀見一隻蒼蠅,欲投紙窗而出,連撲數次,不能飛出。
喜運作偈曰:「窗門誤深入 撲窗思飛出 不能鑽過紙 何日出頭時。」
古靈亦不解其意,喜運就將紙窗用指托破,這隻蒼蠅即飛出窗外而去。
喜運作偈曰:「點開通天眼,飛身到瑤池,低聲談佛法,明月照雙渠。」
古靈聞此偈,心中轉悟,你有得法回來,為何瞞我?吾當反拜你為師,喜運便開堂說法,古靈命大眾下拜聽法。
喜運作偈曰:
靈光獨照 秋發傾塵 體露堂堂 不拘文字
心景無染 各自圓明 離諸妄緣 即如如佛
环保看素食
若全人类饮食以肉类为主,现存石油可维持使用多久?
13年
若全人类素食(不吃动物),现存石油可维持使用多久?
260年
生产1磅小麦耗用多少水?
25加仑生产
1磅 肉耗用多少水?
2500加仑
生产1只普通大小的母牛消耗多少水?
足够浮起一只驱逐舰
要养活一位吃肉者所需的耕地可以养活多少完全素食者?
20人
13年
若全人类素食(不吃动物),现存石油可维持使用多久?
260年
生产1磅小麦耗用多少水?
25加仑生产
1磅 肉耗用多少水?
2500加仑
生产1只普通大小的母牛消耗多少水?
足够浮起一只驱逐舰
要养活一位吃肉者所需的耕地可以养活多少完全素食者?
20人
Thursday, March 5, 2009
四十二品因果錄 - 第三五品 目蓮尊者救母親超昇
昔日有一王舍城,城中有一位長者,姓傅名相,娶妻劉氏,名曰青提。夫婦二人,持齋修行,誠心接待善眾,盡日齋僧供佛,單生一子,取名羅卜,自幼持齋行孝。忽一日,長者身上染重病,不能起床,十分沈重,欲將臨終之時,囑咐其子羅卜曰:「我有三千銀子家業,交付你管,你可將一千銀子,留下接待善友,齋僧供佛;將一千銀子,與你經營事業作生活之計;將一千銀子與你母親安家立業,作齋糧之費。孩兒你能盡心辦理這三件事,吾將永無憂矣。」言罷氣絕。一點靈光,逕往西方而去。
劉氏青提,並子劉卜收斂慟哭,舉哀守喪三年滿已畢。後來其子羅卜,出外去經營貿易取材。這家中劉氏青提聽信胞弟,劉賈與女婢金奴二人,日日花言巧語,使他開齋破戒,打罵僧道,不肯接待善友,盡日飲酒食肉,殺牲害命。而後羅卜回家,聞得母親開齋破戒,羅卜即時跪下勸母親曰:「你怎會來開齋,伏望母親依舊受戒。」劉氏曰:「我並無開齋破戒。」遂即發誓曰:「我若有開齋破戒,自願打入酆都,落十八地獄受苦!」
不久,天地過往諸神祇,即時上天庭奏知玉帝,玉帝降旨一道,來到陰司,閻羅天子即差無常,來王舍城將劉氏青提拘捕,無常將他靈魂,押入酆都十八地獄受苦。羅卜見母親立時死在地上,悲泣痛哭,流淚慘傷至極,暈絕倒地,良久醒來,自願學佛出家修行。
佛祖就將羅卜取名目蓮,佛祖大慈悲,賜與目蓮錫杖袈裟,與他進入地獄救苦。目蓮身穿迦裟,手執錫杖,拜謝佛祖,登時進入酆都十八地獄。目蓮尊者看見地獄重重疊疊,皆是罪惡之人在此受苦。目蓮看見母親受苦,遂即救母親出地獄,逕往西方而去。
佛祖作偈曰:
目蓮尊者發善心 十八地獄救娘親
世間男女行孝者 持齋戒殺可報恩
劉氏青提,並子劉卜收斂慟哭,舉哀守喪三年滿已畢。後來其子羅卜,出外去經營貿易取材。這家中劉氏青提聽信胞弟,劉賈與女婢金奴二人,日日花言巧語,使他開齋破戒,打罵僧道,不肯接待善友,盡日飲酒食肉,殺牲害命。而後羅卜回家,聞得母親開齋破戒,羅卜即時跪下勸母親曰:「你怎會來開齋,伏望母親依舊受戒。」劉氏曰:「我並無開齋破戒。」遂即發誓曰:「我若有開齋破戒,自願打入酆都,落十八地獄受苦!」
不久,天地過往諸神祇,即時上天庭奏知玉帝,玉帝降旨一道,來到陰司,閻羅天子即差無常,來王舍城將劉氏青提拘捕,無常將他靈魂,押入酆都十八地獄受苦。羅卜見母親立時死在地上,悲泣痛哭,流淚慘傷至極,暈絕倒地,良久醒來,自願學佛出家修行。
佛祖就將羅卜取名目蓮,佛祖大慈悲,賜與目蓮錫杖袈裟,與他進入地獄救苦。目蓮身穿迦裟,手執錫杖,拜謝佛祖,登時進入酆都十八地獄。目蓮尊者看見地獄重重疊疊,皆是罪惡之人在此受苦。目蓮看見母親受苦,遂即救母親出地獄,逕往西方而去。
佛祖作偈曰:
目蓮尊者發善心 十八地獄救娘親
世間男女行孝者 持齋戒殺可報恩
Tuesday, March 3, 2009
四十二品因果錄 - 第34品 金牛太子勸父歸依
昔日,有波利國,國王娶有三妃。長妃名曰珠勝,二妃名曰靜德,三妃名曰普滿。這普滿有懷孩在身,珠勝、靜德二妃,遂起嫉妒知心。二妃共議曰:「普滿有懷胎,若得生太子,後日他立為正宮,卻如何是好?」就買囑接生婆,吩咐曰:「普滿若生下太子,爾可將貓兒去了皮,換來將太子交吾。」不覺光陰似箭,後來普滿十個月足,果然產下一位太子,接生婆看見是太子,就將貓兒剝皮,取來擲在普滿身邊,遂將太子抱入內宮,交付二妃。
二妃接著太子將他密藏在內宮,二妃來到金鑾殿,奏上國王曰:「臣妾啟奏,今有普滿生下一個妖怪出來。」國王大怒,即將普滿押入冷宮受苦。
二妃將太子抱上高樓頂,將太子擲落樓下。
二妃要害死太子,誰知太子不死。
二妃看見太子不能跌死,遂即差人將太子抱去深山飼猛虎,誰知猛虎不咬他,將乳飼太子,又有百鳥啣花覆身。
二妃又差人去深山觀看,差人看見回報二妃曰:「猛虎不咬,反將乳飼,又有百鳥啣花覆身。」說了一遍。二妃聞言大驚,遂吩咐差人,你將太子抱來宮中,與惡牛食之。差人就到深山抱太子返來,與惡牛食,遂將太子吞去。
後來惡牛產下一子,金角銀蹄,宮娥女婢奏上國王,國王大喜,就取名金牛太子,賜他三宮六院之所,任你遊玩。金牛太子,遊至冷宮內,跪在母后面前,母子說出前因,流淚大哭。後二妃知覺,恐三妃后來報仇,珠勝、靜德二妃,設計詐病,差人去請太醫,買囑太醫,如此如此。宮娥女婢奏上國王,奏言二妃身得重病,國王聞奏,宣召太醫,與二妃診脈。原來太醫同用計,太醫卻不多時回來奏曰:「臣察此病症,除非著用金牛心肝和藥,方能痊癒。」國王即命陳屠宰殺金牛剖取心肝,陳屠宰奉旨,將金牛牽到家中來,金牛太子就跪在陳屠宰面前,訴出母子情由,慟哭哀求,懇求他莫殺,陳屠宰聞言眼中流淚,將金牛太子放走出來界外,就將自己家中之牛,取出心肝,進獻交二妃。二妃復要取金牛皮一片,陳屠宰大驚失色,感動空中太白金星,變化金牛皮一片,陳屠宰即將金牛皮獻上二妃,珠勝、靜德方才釋了疑心。
再說金牛太子走到金輪國,國王有一位宮主,年紀及笄,正在彩樓上拋繡球招駙馬。此時金牛太子,化作美貌俊俏郎君,宮主在彩樓上觀看,將繡球擲落樓下,掛在金牛太子角上,宮主下樓來相見,忽看是金牛,金輪國王看見大怒,喝罵宮主曰:「公子王孫不招,因何招此畜生!」即將宮主及金牛趕出國界。夫婦二人來到半途思,量無處可安身,夫婦痛哭傷悲,感得太白金星,化作修士,來到半途,送仙丹一粒,與金牛食之。即時脫下牛皮,化作人身,生得三十二相。夫婦即到鐵輪山,持齋修行。後來金輪國王,年老並無太子頂立江山,文武朝臣奏曰 :「現今鐵輪山中,有二位仙人,生得三十二相,道德清靜,堪稱為國王。」金輪國王准奏,即排鑾駕到鐵輪山中,請二位仙人回轉本國,即登國王之位。金輪國王看是宮主,方知是女兒夫婿二人,不勝大喜。
金牛太子後思念波利國王,即排鑾駕回歸本國。這波利國,亦無太子頂立江山,終日憂愁,看見太子回來,訴出從前被二妃所害一段因由,波利國王就將普滿從冷宮赦出,封為正宮皇后,而欲將珠勝、靜德二妃治罪。太子奏曰:「該是我母子有難,不干二母之罪。」父王喜曰:「王兒真寬宏大量。」太子對父王啟奏曰:「天下萬般事,盡是虛假,惟持齋修行學道是真,可免受生死輪迴苦,西方極樂萬古長存,伏望父王,急早修持。」國王答曰:「這波利國江山社稷,何人得掌管?」太子奏曰:「可托付江山與陳屠宰掌管。」國王大喜,就將波利國江山托付陳屠宰登位。太子回轉金輪國,就苦勸國王持齋修行。國王亦喜,將金輪國江山,托付大臣掌管。勸醒兩位國王盡歸依,同太子夫婦入山修行,其後皆成正果。
偈曰‥
金牛太子悟知機 勸醒父王盡歸依
西方淨土同聚會 流傳道德世間稀
二妃接著太子將他密藏在內宮,二妃來到金鑾殿,奏上國王曰:「臣妾啟奏,今有普滿生下一個妖怪出來。」國王大怒,即將普滿押入冷宮受苦。
二妃將太子抱上高樓頂,將太子擲落樓下。
二妃要害死太子,誰知太子不死。
二妃看見太子不能跌死,遂即差人將太子抱去深山飼猛虎,誰知猛虎不咬他,將乳飼太子,又有百鳥啣花覆身。
二妃又差人去深山觀看,差人看見回報二妃曰:「猛虎不咬,反將乳飼,又有百鳥啣花覆身。」說了一遍。二妃聞言大驚,遂吩咐差人,你將太子抱來宮中,與惡牛食之。差人就到深山抱太子返來,與惡牛食,遂將太子吞去。
後來惡牛產下一子,金角銀蹄,宮娥女婢奏上國王,國王大喜,就取名金牛太子,賜他三宮六院之所,任你遊玩。金牛太子,遊至冷宮內,跪在母后面前,母子說出前因,流淚大哭。後二妃知覺,恐三妃后來報仇,珠勝、靜德二妃,設計詐病,差人去請太醫,買囑太醫,如此如此。宮娥女婢奏上國王,奏言二妃身得重病,國王聞奏,宣召太醫,與二妃診脈。原來太醫同用計,太醫卻不多時回來奏曰:「臣察此病症,除非著用金牛心肝和藥,方能痊癒。」國王即命陳屠宰殺金牛剖取心肝,陳屠宰奉旨,將金牛牽到家中來,金牛太子就跪在陳屠宰面前,訴出母子情由,慟哭哀求,懇求他莫殺,陳屠宰聞言眼中流淚,將金牛太子放走出來界外,就將自己家中之牛,取出心肝,進獻交二妃。二妃復要取金牛皮一片,陳屠宰大驚失色,感動空中太白金星,變化金牛皮一片,陳屠宰即將金牛皮獻上二妃,珠勝、靜德方才釋了疑心。
再說金牛太子走到金輪國,國王有一位宮主,年紀及笄,正在彩樓上拋繡球招駙馬。此時金牛太子,化作美貌俊俏郎君,宮主在彩樓上觀看,將繡球擲落樓下,掛在金牛太子角上,宮主下樓來相見,忽看是金牛,金輪國王看見大怒,喝罵宮主曰:「公子王孫不招,因何招此畜生!」即將宮主及金牛趕出國界。夫婦二人來到半途思,量無處可安身,夫婦痛哭傷悲,感得太白金星,化作修士,來到半途,送仙丹一粒,與金牛食之。即時脫下牛皮,化作人身,生得三十二相。夫婦即到鐵輪山,持齋修行。後來金輪國王,年老並無太子頂立江山,文武朝臣奏曰 :「現今鐵輪山中,有二位仙人,生得三十二相,道德清靜,堪稱為國王。」金輪國王准奏,即排鑾駕到鐵輪山中,請二位仙人回轉本國,即登國王之位。金輪國王看是宮主,方知是女兒夫婿二人,不勝大喜。
金牛太子後思念波利國王,即排鑾駕回歸本國。這波利國,亦無太子頂立江山,終日憂愁,看見太子回來,訴出從前被二妃所害一段因由,波利國王就將普滿從冷宮赦出,封為正宮皇后,而欲將珠勝、靜德二妃治罪。太子奏曰:「該是我母子有難,不干二母之罪。」父王喜曰:「王兒真寬宏大量。」太子對父王啟奏曰:「天下萬般事,盡是虛假,惟持齋修行學道是真,可免受生死輪迴苦,西方極樂萬古長存,伏望父王,急早修持。」國王答曰:「這波利國江山社稷,何人得掌管?」太子奏曰:「可托付江山與陳屠宰掌管。」國王大喜,就將波利國江山托付陳屠宰登位。太子回轉金輪國,就苦勸國王持齋修行。國王亦喜,將金輪國江山,托付大臣掌管。勸醒兩位國王盡歸依,同太子夫婦入山修行,其後皆成正果。
偈曰‥
金牛太子悟知機 勸醒父王盡歸依
西方淨土同聚會 流傳道德世間稀
Sunday, March 1, 2009
四十二品因果錄 - 第33品 鄧雲峰因果
昔日湖南省,有一座銀山,山中有一寺,寺中有一位祖師,姓鄧名雲峰,盡日坐禪演妙法。寺內有飯頭,盡日煮飯。有一日,飯頭煮飯,力倦失火,墜落被火燒死。時飯頭含恨在心,就去陰司,向閻君告狀曰:『銀山有一位奄主,名曰鄧雲峰。令我煮飯受勞苦,致踏火中燒死我性命,求閻君拿鄧雲峰還我命!』閻君准狀,就票差二位無常,去拿鄧雲峰。
無常來到銀山,看不見,尋不著,無常拜問伽藍曰:『我是無常,要拿奄主,赴陰司對理,為何不見,卻是為何?』伽藍答曰:雲峰得了真空之法,我尚且不見他身形,你怎麼拿得?』無常曰:『既然拿不得,我此票難繳銷。』伽藍曰:『他一生最敬惜五穀飯粒,你能變化去把飯桶推倒在地,他來拈取,其時失察,便現形相,就可拿得。』無常就拜謝伽藍。無常變作二隻貓兒,就來相咬,即將這飯桶推倒,雲峰果然現形,無常見著,就把鍊鎖了,言曰:『吾尋你久矣!』祖師覺照,鐵鍊如空,無影無蹤。鄧雲峰喝曰:『是誰到此!』無常跪下哀求曰:『我是無常,因飯頭告狀討命,閻君差吾來拿你,不知祖師佛法無邊,多有冒犯,望乞恕罪!』鄧雲峰曰:『你既然要鎖,只管鎖去。』無常曰:『伏望祖師赦罪寬恩,吾今拿你不得,阻礙此票,難得繳消。』雲峰祖師言曰:『你可拿吾,與你繳消。』忽然看見地上現紙一張,祖師將筆題云:
銀山祖師鄧雲峰 鐵鎖將來鎖虛空
無常鎖得虛空住 纔能拿得鄧雲峰
鄧雲峰題完,無常去呈上閻羅天子,閻君觀看此偈,心中大驚,就叫飯頭過來吩咐曰:『雲峰祖師,得了蘊空之法,乃是現世佛祖,怎可拿他,既是佛你還敢來索討命,你自己去討就是。』飯頭遂化一陣狂風,吹飛到祖師面前,叫還吾命。來祖師曰:『你是飯頭麼?』飯頭曰:『然也。』祖師問曰:『你因何去陰司告吾?』飯頭答曰:『你叫吾煮飯,因力倦踏落火中,致傷身命,心中恨氣,特來告爾。』雲峰問曰:『你還死還未死?』飯頭曰:『吾身被火燒,那還不死?』祖師曰:『你果然是死,陰司去告狀,對吾說話者誰乎?火燒你色身,何曾燒你真身?』
鄧雲峰作偈曰:
本來面目無一物 萬物卸去本來真
火不能燒真空體 水不能淹真人身
飯頭聽了,忿恨銷釋,恍然頓悟,放大光明,謝法而去。
無常來到銀山,看不見,尋不著,無常拜問伽藍曰:『我是無常,要拿奄主,赴陰司對理,為何不見,卻是為何?』伽藍答曰:雲峰得了真空之法,我尚且不見他身形,你怎麼拿得?』無常曰:『既然拿不得,我此票難繳銷。』伽藍曰:『他一生最敬惜五穀飯粒,你能變化去把飯桶推倒在地,他來拈取,其時失察,便現形相,就可拿得。』無常就拜謝伽藍。無常變作二隻貓兒,就來相咬,即將這飯桶推倒,雲峰果然現形,無常見著,就把鍊鎖了,言曰:『吾尋你久矣!』祖師覺照,鐵鍊如空,無影無蹤。鄧雲峰喝曰:『是誰到此!』無常跪下哀求曰:『我是無常,因飯頭告狀討命,閻君差吾來拿你,不知祖師佛法無邊,多有冒犯,望乞恕罪!』鄧雲峰曰:『你既然要鎖,只管鎖去。』無常曰:『伏望祖師赦罪寬恩,吾今拿你不得,阻礙此票,難得繳消。』雲峰祖師言曰:『你可拿吾,與你繳消。』忽然看見地上現紙一張,祖師將筆題云:
銀山祖師鄧雲峰 鐵鎖將來鎖虛空
無常鎖得虛空住 纔能拿得鄧雲峰
鄧雲峰題完,無常去呈上閻羅天子,閻君觀看此偈,心中大驚,就叫飯頭過來吩咐曰:『雲峰祖師,得了蘊空之法,乃是現世佛祖,怎可拿他,既是佛你還敢來索討命,你自己去討就是。』飯頭遂化一陣狂風,吹飛到祖師面前,叫還吾命。來祖師曰:『你是飯頭麼?』飯頭曰:『然也。』祖師問曰:『你因何去陰司告吾?』飯頭答曰:『你叫吾煮飯,因力倦踏落火中,致傷身命,心中恨氣,特來告爾。』雲峰問曰:『你還死還未死?』飯頭曰:『吾身被火燒,那還不死?』祖師曰:『你果然是死,陰司去告狀,對吾說話者誰乎?火燒你色身,何曾燒你真身?』
鄧雲峰作偈曰:
本來面目無一物 萬物卸去本來真
火不能燒真空體 水不能淹真人身
飯頭聽了,忿恨銷釋,恍然頓悟,放大光明,謝法而去。